首页

宝儿女主两次吐奶

时间:2025-05-30 01:19:46 作者:韩美林:艺术创作让大运河永葆生机 浏览量:49954

  中新网赣州11月27日电 (熊锦阳)1200多年前,部分中原人避乱南迁,溯赣江而上,来到赣南。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因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肥沃,成为接纳南迁中原人的重要一站。

  在外为客,落赣为家。客家人在举族迁徙、砥砺前行的历程中,形成爱国爱家、耕读传家、崇文尚武、敬祖睦宗、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千百年来璀璨夺目,自成一派。

  11月27日,中新网记者走进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的江西客家博物院,探访国内外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沉浸式感受千年客家文化魅力。

图为江西客家博物院。 熊锦阳 摄

  江西客家博物院设立于2010年,是江西省首家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院,也是一座客家人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被称为客家文化“大观园”。

  走进客家博物院,沿着广场向右,五根石雕艺术柱组成的南迁柱矗立眼前。从“衣冠南渡”到“筚路蓝缕”,从“留住根脉”到“裔播四海”,石柱以浮雕、沉雕、浅雕等方式记述了客家人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历程,也解答了“客从哪里来?”“客往何处去?”

  “现在我们看到的照壁上的这个‘福’字,它由蝙蝠、鹿、仙鹤三种动物组成。蝙者,福也;鹿者,禄也;鹤者,寿也。福、禄、寿‘三星’高照是为‘福’,而‘田’乃万福之源,有田才有福。”在客家宗祠前庭,讲解员刘江艺向游客介绍客家人千年来对“福”的理解和追求。

讲解员正在向游客介绍客家历史。 熊锦阳 摄

  “茯苓切片三分白,朱砂碾粉一片鲜红,五爪佛手颠倒挂,小小葫芦巧玲珑……”在客家博物院的客家博物馆,一段国家非遗“东河戏”经典剧目《牡丹对药》精彩开演,悠扬婉转的唱腔赢得现场游客热烈掌声。

  东河戏发源于赣县区白鹭村,起源于明嘉靖年间的高腔“坐堂班”,因其形成赣州东面贡水流域,故称东河戏。表演语言以“赣州官话”为基础,穿插“客家方言”,朴实生动又富有民间生活气息。

江西客家博物院内演出的东河戏。 熊锦阳 摄

  寻根问祖、品阅非遗、聆听民谣……内容丰富的客家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到客家博物院游玩。今年5月,一场集体婚礼在江西客家博物院举办,23对新人倡导“婚事新办、喜事简办”,以客家习俗传承中式浪漫。据刘江艺介绍,客家人骨子里的勤劳节俭,与新时代倡导的“婚事简办”价值观不谋而合。“客家博物院会对那些零彩礼新人免费开放,让他们在这里以客家习俗举办中式婚礼。”

  “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要倡导新时代青少年文化自信,通过开展馆际交流、馆校合作、院企联盟等措施,实现客家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家、爱岗敬业的斗志和热情。”江西客家博物院原副院长彭晓东表示,下一步,赣县区将打造一个“客家摇篮”江西客家族谱文化陈列馆,让世界客家人感受客家族谱的文化盛宴。(完)

【编辑:王超】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服贸会的朋友们丨法国多家企业现场参展 寻求合作机遇

在江西省某钢铁企业,电焊工人甘荣刚常把“珍惜岗位、爱一行、精一行”挂在嘴边。从农民工到电焊工人,到技术能手,再到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甘荣刚已在焊花飞溅中坚守21年,培养了18名优秀技能人才,获得3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用实干向工友们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珠江委部署“七下八上”关键期防汛工作

公共政策的制定,事关千家万户,理应慎重。而“为什么”“为了谁”的问题更应该摆正。为了老百姓,那就不能仅仅顶着个安全的名头,下一纸通知了事,不顾前、不管后。

省级党委书记节后调研第一站,都去了哪儿?

开幕式上,中正学院大学部文史专业学生李巧铃、丁虹怡和中文师范教育专业学生邱凯丽结合《现代汉语》课程内容,围绕菲律宾新生代华裔的语言使用、语言适应及华语传承情况作报告,获得与会嘉宾好评。

2024华语律师大会(华语律师深圳行)活动在深圳前海启动

记者:两年前,您接受我们专访时曾说,认为本地流行文化出现了新的景象。随着两年过去,这样的新景象是否继续蓬勃发展,出现了更多可喜的成绩?

横琴口岸通关区域全面启用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四川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将实现“六个全覆盖”:大中小学生全覆盖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每学年对小学高年级以上中小学生和高校新生全覆盖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教师全覆盖参加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培训;学校全覆盖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全覆盖建设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县(市、区)全覆盖建设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